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19篇
  免费   1471篇
  国内免费   643篇
耳鼻咽喉   28篇
儿科学   70篇
妇产科学   44篇
基础医学   927篇
口腔科学   221篇
临床医学   565篇
内科学   1110篇
皮肤病学   82篇
神经病学   457篇
特种医学   173篇
外国民族医学   4篇
外科学   573篇
综合类   2067篇
现状与发展   3篇
预防医学   1195篇
眼科学   171篇
药学   2004篇
  7篇
中国医学   2152篇
肿瘤学   580篇
  2024年   56篇
  2023年   372篇
  2022年   621篇
  2021年   835篇
  2020年   731篇
  2019年   551篇
  2018年   437篇
  2017年   463篇
  2016年   456篇
  2015年   458篇
  2014年   697篇
  2013年   789篇
  2012年   722篇
  2011年   737篇
  2010年   569篇
  2009年   491篇
  2008年   483篇
  2007年   475篇
  2006年   366篇
  2005年   313篇
  2004年   261篇
  2003年   232篇
  2002年   185篇
  2001年   123篇
  2000年   126篇
  1999年   83篇
  1998年   68篇
  1997年   70篇
  1996年   55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54篇
  1993年   54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39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31篇
  1985年   32篇
  1984年   24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27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13篇
  1978年   10篇
  1977年   7篇
  1976年   13篇
  1975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方法筛选黄精-百合药对中的有效成分,预测治疗癌症的作用靶点及信号通路,进一步探讨潜在作用机制。方法:使用全称为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筛选黄精-百合药对中的活性成分和靶点,通过基因疾病关联数据库(Dis Ge NET)与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预测与筛选药对中有效的中药成分作用的疾病靶点。选择生物信息分析学习平台(Omicshare)匹配药物和疾病的靶点,借助复杂网络可视化平台(Cytoscape3. 7. 0)软件构建"药物-成分-疾病"网络。采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数据库(String)构建黄精-百合药对治疗癌症的靶点相互作用的网络。最后通过功能注释生物信息学分析平台(DAVID)对黄精-百合药对中关键作用的节点进行生物功能及代谢通路分析。结果:筛选出19个黄精-百合药对的活性成分,根据靶点预测技术预测出相关靶点234个,与疾病靶点有关的活性成分为6个,主要通过调控丝氨酸(Akt)/苏氨酸激酶1(Akt1),Jun原癌基因,AP-1转录因子亚基(JU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等靶蛋白,以及癌症中的蛋白多糖,雌激素信号转导通路,人免疫缺陷病毒1感染,缺氧诱导因子-1(HIF-1)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癌症中的微型核糖核酸(MicroRNAs)等通路发挥抗癌作用。结论:黄精-百合药对治疗癌症的作用体现了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为阐释其抗癌治疗的作用机制与物质基础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2.
肺炎克雷伯菌,因其耐药谱广,耐药率高,其治疗问题已成为世界性难题。中药具有低耐药性、多作用靶位的广谱抗菌效果,因此进行中药治疗或与西药联合治疗是一种对抗多重耐药菌的新型手段。检索近年来中国知网、万方全文和Pubmed等数据库的文献,从肺炎克雷伯的耐药机制和中药抗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作用等研究成果,阐述中药复合制剂以及其有效成分在临床上用于治疗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感染的疗效及作用机制。中药可以通过抑制β-内酰胺酶、对抗生物膜的形成、对抗内毒素的作用以及抑制外排泵等起到抗肺炎克雷伯菌作用。通过对中药的抗菌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准确全面地评价药效,为今后抗生素的合理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3.
子宫内膜异位症其异位内膜组织虽然在形态学上呈良性表现,却具有类似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性。中医学一般认为,“正虚伏邪”为恶性肿瘤的病机特点;那么,肾虚血瘀既属于“正虚伏邪”的范畴,又体现了EMs发病学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特点。在“病证相应”的中医治则之下,补肾化瘀法的临床疗效主要表现为:缓解痛经症状、提高受孕率,以及调整月经周期。本文基于EMs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通过分析补肾化瘀法治疗EMs的理论依据及其抑制异位内膜侵袭的调控机制,主要包括解除免疫抑制、阻断局部微血管新生等,旨在阐明其疗效显著的原因,为临床推广提供可靠的基础研究证据。  相似文献   
54.
放射性治疗(radiotherapy,RT)是肿瘤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增加了患者的生存率。但是在胸部放射治疗过程中,心脏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引起放射性心脏损伤(rdiation-induced heart disease,RIHD)。RIHD可涉及心脏的任何结构,已成为威胁癌症患者生存的主要并发症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临床关注。RIHD的早期检出对于癌症患者尤其年轻癌症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尚无关于RIHD统一明确的早期诊断标准,而影像学检查能够早期、准确地检出RIHD,不同的影像学检查在RIHD的检测中有着不同的意义。本文就RIHD早期的影像检出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55.
基于肠道菌群的中药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促进了其治疗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等的发展,但其尚不明确的作用机制极大限制了中药现代化、国际化和产业化。随着2代/3代基因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肠道菌群已成为中药作用机制研究的热点和新途径。为此,探讨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从中药复方、药对、单味药和活性成分不同角度系统分析中药通过调控肠道菌群改善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阐释中药的作用机制提供研究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56.
BackgroundAlzheimer’s disease (AD) is a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 that primarily manifests as progressive memory loss and cognitive impairment.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s may be helpful in the discovery of new anti-AD drug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Ferula assafoetida has neuroprotective and memory-enhancing effects, which may be beneficial for the treatment of AD. However, the combination of active ingredients and their mechanisms remain unclear. Therefore, we aimed to identify potential active ingredients in F. assafoetida and their mechanisms of action against AD by using network pharmacology.MethodsIn our study, an integrated network pharmacological approach, that included adsorption, distribution, metabolism and excretion screening, target identification, network construction, topological analysis, gene ontology and 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pathway enrichment analysis, and molecular docking, was used to predict the pharmacological material basis and potential mechanisms through which these ingredients may treat and prevent AD.Results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12 key active ingredients, obtained by topological analysis (including farnesiferol a, conferol, farnesiferol b, ferulic acid, etc.), may be the primary pharmacological components that may ameliorate AD. The 2 key significant pathways identified are the cholinergic synapse signaling pathway (critical targets include ACHE, CHRM1, CHRM2, MAPK1, PIK3CA, PIK3CB, PIK3CD, and PIK3CG) and the AD signaling pathway (critical targets include APP, BACE1, GSK3B, MAPK1, NCSTN, NOS1, PSEN1). These critical target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egulation of three typical 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AD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 cholinergic hypofunction, amyloid-β (Aβ) plaques, and hyperphosphorylated tau proteins]. Finally, 14 critical targets in the 2 key significant pathways were validated by molecular docking analysis.ConclusionF. assafoetida may be effective for alleviating AD symptoms, through multi-component, multi-target, and multi-pathway synergistic effects, associated with the multiple pathogenesis hypotheses of AD. Our study may provide certain clues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is natural herbal medicine.  相似文献   
57.
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与多种疾病相关,特别是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更是与头颈部鳞癌、生殖器官癌等多种癌症关系密切,其中与宫颈癌的相关性尤为显著。人乳头瘤病毒基因组共分为早期基因编码区(E)、晚期基因编码区(L)和长控制区(LCR),这些基因各自发挥功能,并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使正常宫颈组织发生癌变。因此大量的研究工作围绕此展开,本文将对目前关于HPV基因组各功能区基因作用及致癌机制的研究成果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58.
《Cancer cell》2020,37(4):599-617.e7
  1. Download : Download high-res image (239KB)
  2. Download : Download full-size image
  相似文献   
59.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探讨“黄芪-当归-大枣”角药补气养血的分子机制。方法 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TCMSP数据库收集黄芪、当归和大枣的化学成分,并预测作用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互作PPI网络,获得关键靶点。借助DAVID数据库对筛选靶点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进一步构建气血两虚小鼠模型,灌胃“黄芪-当归-大枣”水煎剂,检测各组PTGS2 mRNA表达水平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完成验证实验。结果 筛选得到“黄芪-当归-大枣”角药化学成分47个,预测作用靶点43个,关键靶点10个,生物功能主要定位在内质网膜和线粒体,通过介导癌症信号通路,TNF、P53、Foxo、HIF-1信号通路,钙信号通路等发挥补气养血作用。动物实验显示“黄芪-当归-大枣”角药可调控气血两虚小鼠中PTGS2 mRNA表达,降低TNF-α释放,进而抑制TNF信号通路的激活,进一步证实了预测的可靠性。结论 本研究深入诠释“黄芪-当归-大枣”角药补气养血作用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通路的复杂机制,为其进一步临床应用和功能食品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0.
基于网络药理学吴茱萸致肝毒性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筛选吴茱萸主要肝毒性成分,预测毒性成分作用靶点,探讨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肝毒性作用机制。方法依据TCMSP数据库、PubChem数据库Pharmmapper服务器、UniprotKB数据库筛选吴茱萸的活性成分,并预测肝毒性作用靶点。借助Cytoscape软件构建吴茱萸毒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通过KOBAS3.0数据库对靶点基因功能及代谢通路进行分析。结果网络分析结果表明吴茱萸中筛选得到14-甲酰基二氢吴茱萸次碱、芳樟醇、1-甲基-2-戊烷基-4(1H)喹诺酮、辛弗林、柠檬烯等147个潜在毒性成分,涉及靶点F2、PIM1、MMP13、MAOB等49个,经建立网络连接,细胞代谢、催化活性、刺激反应等通路可能与肝毒性作用相关。结论应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发现吴茱萸中的多种潜在毒性成分可能通过多个靶点与细胞代谢、催化活性等通路相互作用,从而可能产生肝毒性,为后续进一步深入验证吴茱萸肝毒性作用机制研究提供新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